背后性户黏看F模型社交的经的用游戏济逻辑从
最近在研究社交产品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成功的平台,往往都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式让用户"心甘情愿"地被套牢。这让我想起了在加密货币领域常见的(3,3)和ve(3,3)模型,它们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交产品运营奥秘。
从囚徒困境到社交博弈
记得去年研究OlympusDAO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3,3)的概念。这个源自囚徒困境的经济模型特别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当所有人都选择合作时,整个系统会达到最优状态。就像在OHM里,如果大家都选择质押(Stake)或者绑定(Bond),整个生态就会进入正向循环。
而ve(3,3)模型则更进一步,把Curve的投票托管机制融合进来。我亲眼见证过一些项目通过这种机制让用户把代币锁定几个月甚至几年,换取更高的收益和治理权。最有意思的是,这种设计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心理效应——用户不仅不会卖掉代币,反而会主动说服新用户加入,因为人越多,系统就越稳固。
Friend.tech的经济魔术
现在来看Friend.tech,它的股票定价公式简直是个天才的设计:每股价格=(总量²)/16000。简单来说,就是每多一个持有者,价格就会呈指数级上涨。我计算过,如果我是第10个买家,当第100个人加入时,我的持仓价值就涨了100倍!这种设计创造了一个强烈的FOMO效应——越早加入的人越不想离开。
但是,这套机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退出成本太低,随时可以套现离场社交互动完全依赖KOL的回复普通用户缺乏存在感和参与感
如何打造真正的社交飞轮
基于这些观察,我觉得一个成功的Friend.tech社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社群归属感上周我加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FT群组,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每个新成员都要做自我介绍,承诺不轻易卖出Key。作为回报,群主会把新人推荐给所有成员。这种互惠机制创造了一种"一家人"的氛围,大幅降低了抛售意愿。
2. 设计分层激励好的社群应该像传统社交俱乐部一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比如可以设置:基础会员:持有1个KeyVIP会员:持有5个Key合作伙伴:持有10个Key并参与社群建设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权益,这样能有效激励用户长期持有。
3. 创造外部收益我见过最聪明的社群会主动对接项目方,组织AMA活动,争取空投机会。这些额外收益会进一步增加Key的持有价值。就像我认识的一个群主,他用手续费回购Key,让持有者感觉自己的投资在不断增值。
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
说实话,现在的Friend.tech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发现很多群超过100人就很难管理了——因为没有分级管理机制。我建议可以:引入锁仓奖励机制开发多链支付功能增加基础社交功能
说到底,社交产品的本质就是要让用户找到留下的理由。无论是高端俱乐部还是线上社群,成功的秘诀都在于创造一种"来晚了就亏了"的紧迫感。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的:去新加坡参加个峰会还要花几千美金呢,在Friend.tech上花0.几ETH就能跟行业大咖交流,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经济模型都需要平衡短期激励和长期价值。现在Friend.tech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到除了代币预期之外的真实价值支撑。毕竟,最好的社交产品应该是让用户在赚钱的同时,也真正享受其中的社交乐趣。
(责任编辑:法规)
-
最近矿圈里都在热议JASMINER新推出的X16-P矿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加密货币挖矿的老矿工,我也忍不住要来聊聊这款产品。不得不说,JASMINER这次的产品定位确实精准,瞄准了ETChash这块大蛋糕。性能怪兽还是价格洼地?X16-P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双高"特性:算力高得惊人,能耗比却控制得很出色。和其他品牌的矿机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把跑车和家用轿车摆在一起,性能差距一目了然。记得上个月帮... ...[详细]
-
美联储最近的动作挺有意思的,7月份的会议纪要里居然8次提到了稳定币这个词。看来这帮经济学家们是真把稳定币当回事了。说实话,我以前也觉得这些数字资产就是一群极客在玩的游戏,但现在看来,它们正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美联储对稳定币的双面看法美联储那帮委员们讨论得挺热闹,他们对稳定币的看法可以说是爱恨交织。一方面看到稳定币可能提高支付效率,还能增加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玩意会对传统银... ...[详细]
-
深度解析:Equilibria协议63万美元闪电解体事件始末
8月23日这天,Ethereum生态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数字劫案"。当我追踪到那笔可疑交易时,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又是熟悉的操作模式,又是令人痛心的损失。这次Equilibria协议被掏空了63万美元,整个过程就像在玩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魔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字魔术"这位攻击者显然是个老手,手法干净利落得令人咋舌。他先是像个普通用户一样,用0.1ETH兑换了7.9个PENDLE代币,这就像... ...[详细]
-
70岁的她为何仍活跃在科技投资第一线?木头姐的投资哲学让人深思
说实话,我对方舟投资创始人Cathie Wood(俗称木头姐)的看法一直很矛盾。就在前几天读了CoinDesk对她的专访后(文末有中文版链接),这种矛盾感更强烈了。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加密市场的投资者,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动不动就预测短期价格的言论。"比特币年底必破15万"、"明年以太坊将突破新高"...这些话在我看来不仅不负责任,简直就是误导投资者。偏偏木头姐就特别爱发表这类观点。但让我不得不服气的是... ...[详细]
-
作为一名在加密货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见证了太多起起落落。要说现在市场的焦点在哪里,我觉得这三个领域特别值得聊聊。公链之争:ZK与OP的终极对决还记得2021年那会儿,随便一个公链项目都能涨几十倍。现在回过头看,那些靠概念炒作的公链大部分都凉凉了。但以太坊这条"老狗"愣是玩出了新花样,搞出了Layer2扩容方案。说实话,最开始看到ZK Rollup和Optimistic Rollup这些术... ...[详细]
-
说实话,看着以太坊最近的行情,我这个老金融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渣打银行的研究团队最近抛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即便以太坊在8月底创下了4955美元的历史新高,这个区块链巨头还是被市场严重低估了。机构疯狂扫货:一场无声的加密革命我仔细研究了渣打银行加密货币研究主管Geoffrey Kendrick的报告,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从6月到现在短短几个月内,机构投资者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疯狂买入以... ...[详细]
-
11人创造百亿神话:这家低调的加密交易所凭什么碾压Tether?
说来你可能不信,就在我们被996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有个11人的小团队悄悄打破了全球人均创收纪录。Hyperliquid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最近公布的数据让人瞠目结舌——每位员工年均创造1.024亿美元的收入!这个数字不仅碾压了Tether、OnlyFans这样的"印钞机",就连科技巨头英伟达和苹果都只能望其项背。从物理竞赛金牌到加密帝国说到Hyperliquid的成功,就不得不提它... ...[详细]
-
哎呀,这数字货币市场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主儿!8月25号那天,BTC、ETH、SOL、LTC这几个老伙计又来了一波触底反弹,看得我眼镜都快掉下来了。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走势,我都忍不住想:这到底是真的多头要发力了,还是主力在玩"狼来了"的把戏呢?比特币:王者归来还是虚晃一枪?看着大饼(BTC)这走势,我不禁想起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过现在的行情,我倒是觉得得留个心眼儿。激进派现... ...[详细]
-
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交易和人生特别相似。记得刚入行时,总是为错过一个机会懊恼不已,现在想来实在可笑。就像我们老家有句老话:浑水摸鱼要带灯笼,看不清的时候就该停下来。以太坊技术面解析昨晚盯着盘面的时候,以太坊那波上冲1700的戏码真是让人捏把汗。可惜啊,就像拳击手出拳差了一寸,最终只能收在1675附近整理。这种行情最磨人,不上不下的,搞得不少新手都坐不住了。打开1小时图,布林带像个... ...[详细]
-
今天的数字资产市场真是让人坐了一趟过山车!比特币和以太坊这两大巨头经历了从早盘拉升到午后回落的戏剧性走势,让不少短线交易者直呼刺激。作为一名老韭菜,我得说这种冲高回落的行情实在太熟悉了——像极了去年那个疯狂的夏天。主流币种走势分析比特币今天的表现就像个犹豫不决的舞者,先是踩着欢快的节奏向上跳了一段,结果中场休息时突然崴了脚。从技术面来看,这个冲高回落的过程其实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 ...[详细]